宣传部:舰船文化

【航海与舰船文化研究案例展】“四维联动”红色军工文化育人传承创新

2023-09-20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

【编者按】经广泛动员、征集申报、专家评审等环节,舰船与航海文化研究传播中心评选出航海与舰船文化研究优秀成果,现将部分优秀成果案例予以宣传展示,希望各单位认真学习,进一步总结经验,不断改革创新,推动航海与舰船文化研究迈上新台阶,服务国家“交通强国”“海洋强国”战略,赋能船舶行业以及船舶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


一、背景介绍

坚持不懈全面推进特色立校、文化强校战略,大力传承红色文化、弘扬工匠精神,以红色军工文化培育新时代匠心人才,勠力打造海洋强国“工匠摇篮”,是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一贯秉承的基础性、前瞻性、战略性工作。进入新时代,如何传承和弘扬军工优良传统,践行好学院“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奋斗”的办学理想,构建具有区域特点、校本特色、时代特征的特色校园文化育人体系,正成为我们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。

二、主要做法

(一)构建“1+4+N”工作体系

“1”:即以校史人物中国保尔——吴运铎“把一切献给党”的红色革命精神为引领,确立培养具有“家国情怀、工匠精神、世界眼光”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文化育人核心目标,构建党委统一领导、党政齐抓共管,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,将“国家利益至上”的军工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。

“4”:即结合学院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,全面推进红色军工文化建设,并逐步渗透到教学、科研、管理、生活等四大重点建设领域,全过程、全员、全方位统一部署、统一安排、统一实施,让红色军工文化成为强校之基和兴校之源。

“N”:即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行业企业文化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多元文化资源,丰富红色军工文化的时代内涵,拓展课堂、社团、生活社区、网络社区等多种传承、创新、传播红色军工文化精神谱系的渠道路径,不断砥砺增强新时代船院人的志气、骨气、底气,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、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。

(二)抓实“文化三进”育人载体

1.推动红色军工文化进课程—全过程育人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,依托“双高”建设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重点项目,将红色军工文化育人纳入培养目标、专业标准、课程体系重构修订过程,积极协调推动教务处、学工处、公共课部、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系统开发军工精神、工匠文化、国防教育等文化活动课程,将课外活动、社会实践纳入学分制,推进文化活动课程化组织、规范化管理,全线贯通多元文化育人。广泛开展运铎精神教育,精心创作《把一切献给党——吴运铎的故事》等微视频课程,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,坚定理想信念。

2.推动红色军工文化进校园—全方位育人。系统打造“一碑二船三广场”为核心的现代军工主题文化功能区,建设了568舰、抱冰广场、搏海广场等一批军工特色鲜明的道路、楼宇、景观等基础设施群。设计实施了《视觉形象识别手册》《校园文化手册》,规范校徽、校名,重谱校歌,用优良传统、光辉校史、现代文化与时代精神熏陶师生员工。以“严精细实”的军工质量观为核心,创建教室、寝室、餐厅、实训室、体育馆、图书馆等各具特色的文明规范,形成处处有文化、时时讲文明的内隐式、浸润式环境育人体系。

3.红色军工文化进网络—全时域育人。统筹教务、学工、交通学院、船海学院等部门,以海防文化为主线,建成全国高职院校中目前唯一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舰船与航海博物馆、船舶工程技术资源库在线等公共学习平台,开设开放式国防教育线上课堂,打造线上军工主题文化教育区,年访问量达万余人次。学院荣获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校、定向士官生培养学校、湖北省征兵先进单位等一系列称号,成为湖北省重要的国防科普教育实践基地。

(三)创新文化建设“四化”实践路径

1.资源建设课程化按照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,认真落实意识形态管理责任制,深入挖掘军工思政课程资源,将课堂作为输入爱党爱国、工匠精神、劳动伟大思政要素的主渠道,“数控设备制造与机电联调”课程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,并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。

2.教学实施协同化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,持续深化“6S”递进式教学法改革,采用典型、鲜活、生动的事例,以视频、讲述和师生互动等方式,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、时代精神、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教育,形成模式可借鉴、资源可共享的课程思政“三全育人”局面。

3.色系构建可视化。深入挖掘、凝练学院历史特色,将“抱冰握火、自强不息”的学院精神,“厚德、笃行、致用、创新”的校训,“尚德崇技、务实重行”的校风,“道业相融、师生相和、理实相济、教研相长”的教风,“知行合一、德技并重”的学风,与现代文化、行业文化、职业文化有机结合,创造性提炼出“红色革命和军工文化铸魂、绿色国防文化培根、蓝色海洋文化强基”的红色军工文化育人顶层架构,形成校本文化个性特色,切实增强学院文化生命力。

4.传承传播多元化。打破传统校园文化的静止模式和封闭状态,积极扩大对外交流,促进红色军工文化的传播交流,提升红色军工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学院领导多次应邀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、全国职业院校校长治理能力提升专题研讨班等作专题辅导,宣讲报告学院红色军工文化建设经验;依托“海上丝路学院”海外分校、卓越海员培养鲁班工坊、船院—森大鲁班工坊等四个境外办学项目,主动参与双边和多边职业教育政策对话交流,推动文化辐射影响。学院“云思政”文化育人案例,入选中国青年报2020年职业院校网络思政创新示范案例50强。

(四)建立“五元并举”诊改机制

坚持育人为本、德育为先、能力为重、全面发展,结合学院完善实施的《学生素质教育学分制实施办法》,将学生在校表现以及参加各类素质教育活动的情况纳入学分管理,制定德育、智育、体育、美育和劳动教育“五元并举”诊改制度,充分发挥红色军工文化育人的激励、导向作用。结合学院长年坚持的早操、晨读晨练、晚自习、星级寝室创建、体质健康达标等“五大常规”管理,通过“专业学分、素质学分、实践学分、创新学分”等学生发展质量重要指标,加强对学生发展的动态监测、诊断、督促,培养学生过硬的身心素质、严谨的行为习惯和令行禁止的大局观念、服从意识,磨砺学生“军工人”、“国防人”的品质。

三、工作成效

1.形成了“国家利益至上”的校本特色文化。通过持续推进红色军工特色文化体系建设,构建“五方协同”的育人机制、建立“三海一工”的专业布局、打造“一碑两船三广场”人文景观等,凝练形成了“国家利益至上”的校本特色文化,“军工”和“船舶”成为建校至今最鲜明的两大文化标签。学院成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校、首批定向士官生人才培养校、省级征兵先进单位,建有全国高职院校中目前唯一的船舶类专业博物馆,成为全省重要的国防科普教育实践基地。

2.发挥了“兴船报国”的文化育人功能。在红色军工校园文化的滋养、塑造和沁润下,一大批品格高尚、素养优良、能力全面的优秀学子走出校门,每年近500名定向直招士官进入部队,入伍学生数量位居全省前列。2020年,红色军工文化引领作用再次得到充分彰显,“国家利益至上”的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抗击疫情硬实力,学院用武汉市第一家高校隔离点、历时最长、隔离人数最多的高校抗疫战场,为打赢湖北保卫战、武汉保卫战作出了“船院贡献”,荣获“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”称号。

3.增进了“胸怀国之大者”的行动自觉。通过广泛开展“红色经典阅读竞赛”、“党史学习教育微朗读”、“重庆红岩革命故事展演”、“万名师生共上开学第一课”、“红色走访社会实践”等系列活动,学生不忘初心、立志成才的使命感、责任感更加强烈。在“人人出彩,技能强国”的职教精神引领下,学院近三年夺得各类国赛省赛获奖500多项,一大批品格高尚、素养优良、能力全面的优秀学子走出校门主动技能报国,参与服务国家重大项目建设。

四、经验总结

(一)要健全机制。推进红色军工文化建设不是单一部门的事情,它渗透并反映在全校的各项工作中,需要加强整体设计与系统推进。抓好红色军工文化建设,必须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、党政齐抓共管,宣传教务学工团委具体组织协调,职能部门积极参与、各级逐层工作机制。

(二)要以师生为本。红色军工文化的工作力量是师生,红色军工文化的实施对象也是师生。做好红色军工文化育人,必须将师生获得感、归属感、荣誉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注意贴近师生思想、贴近师生生活、贴近师生实际,因事、因时、因地、因人制宜。

(三)要着眼创新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,根据时代要求守正创新,将工作重点放在深化新路径、开拓新领域、发现新方法上,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让每一位师生员工成为文化建设的推进者、践行者、传播者。


关闭